2011年4月10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中國工程院張國成院士、黃振華、張傳福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由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和平安鑫海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承擔完成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低品位鎳鐵礦高效綠色提取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的課題進行了驗收。
發現于上世紀60年代的青海元石山鎳礦,是一座鎳儲量巨大、但礦石類型極為復雜的難處理氧化鎳礦。礦石類型不僅有鐵質礦、硅質礦,還有大量的鎂質礦等,其中,以鎳鐵礦為主要礦物的含鎳大于0.8%的金屬鎳預可采儲量為78703噸,金屬鈷礦預可采儲量為4378噸,鐵礦預可采儲為561萬噸。由于相對成熟的加壓酸浸工藝存在鎳鈷回收率低、酸耗高,鐵、鎂無法綜合利用以及浸出渣的潛在危害和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致使大量的低品位鎳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元石山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在資源開發的源頭實現污染的控制,變污染的末端治理為過程控制與源頭控制是必須關注的重大問題。因此,針對元石山鎳鐵礦的具體特點,2007年在該工程建設之初,青海省科技廳及時組織申報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低品位鎳鐵礦高效綠色提取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獲得國撥科技經費1873萬元。該項目與“青海元石山年處理30萬噸鎳鐵礦建設工程”同時進行,真正做到了科技與工程相結合,起到了科技支撐的作用。
“低品位鎳鐵礦高效提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課題針對我國現存大量低品位鎳鐵礦資源的綜合利用難題而提出,通過系統的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及設備研制,形成了復雜低品位鎳資源的高效綠色提取、分離和短流程制備高性能延伸產品的全套技術,實現了鎳、鈷、鐵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尾渣的零排放,不僅為高寒地區資源的高效、環保開發提供示范,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而且為國內其它貧紅土鎳礦的高效和生態開發提供示范平臺,保障我國鎳資源的穩定供給。
“高鎂貧紅土鎳礦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針對青海元石山的后續接替資源——高鎂質貧鎳礦中鎂的無污染經濟利用,以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堿性脈石礦非常規介質溫和提取新工工藝為課題的目標,開展了高鎂紅土鎳礦非常規介質溫和提取新工藝、鎳鈷中和沉淀工藝條件、氧化鎂生成工藝條件及試劑再生條件等研究工作,形成了高鎂質低品位紅土鎳礦高效綠色提取的成套技術,鎳、鈷、鎂的浸出率均達到95%以上;生成的輕質氧化鎂含量大于95%;建成了日生產100千克輕制氧化鎂和浸出試劑再生的半工業成套設備中試線。
“新型高效萃取劑的綠色合成技術及大型萃取設備的研制”課題針對我國國產銅鎳萃取劑生產技術落后、大型萃取設備研發投入不足、溶劑萃取過程萃取劑消耗量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諸多問題,結合《青海元石山年處理30萬噸低品位鎳鐵礦綜合利用工程》,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3年的聯合攻關,利用價格低廉的癸烯為原料,合成了新型銅鎳萃取劑5-癸基水楊醛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高效萃取設備并實現了工業應用,鎳萃取率達到99.8%,萃取效果良好。
“氨浸渣中鐵的高效回收及尾礦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課題以低品位鎳鐵礦的綜合利用和生態開發為重點,開展了氨浸渣中鐵的高效回收及尾礦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的研究,建成了年處理30萬噸氨浸渣磁選回收鐵示范工程,實現了元石山鎳鐵礦伴生鐵礦綜合回收利用和無渣排放。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對高寒地區同類資源的高效綠色提取提供了示范平為該工程提供關鍵配套技術與配套設備的支撐。 |
|
|
免責聲明:本平臺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及文章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平臺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